3月5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首場“部長通道”開啟。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金壯龍,科技部部長王志剛,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接受媒體記者采訪。5G發展、工業經濟、ChatGPT、保護生物多樣性……3位部長回應這些熱點問題。
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金壯龍
談5G發展
工信部部長金壯龍答新京報記者提問:我國5G手機用戶超5.75億
新京報我們視頻出品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提問:今年5G發展的目標和工作重點是什么?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金壯龍解讀,我們國家已經建成了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5G網絡,已經建成了超過254萬個5G基站,5G移動手機用戶已經超過了5.75億。
下一步的重點是要保持5G良好的發展勢頭,具體舉措用三個字概括——建、用、研。
建,要多建基站。我們今年還要新建開通5G基站60萬個。很多城市已經有了5G,農村地區已經實現了“縣縣通5G”,下一步還要繼續延伸。
用,擴大5G的應用?!?G+工業互聯網”對制造業的跨越式發展非常重要,我們計劃在“十四五”期間要建1萬個以上的5G工廠。
研,發揮好政府、企業、研究機構的作用。發揮超大規模的市場優勢和體系完備的優勢,將產學研用集中發力,加強國際合作,加快6G的研發。閱讀原文>>>
談工業經濟
對今年工業經濟有望回升向好充滿信心
工信部部長金壯龍表示,2022年國家經濟發展遇到了不少困難和挑戰,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各地區各部門同心協力,攻堅克難,我國工業經濟總體回穩向好,工業增加值已經首次突破了40萬億大關,工業規模以上增加值已經同比增長了3.6%,工業在經濟大盤中的壓艙石作用進一步顯現,其中制造業增加值比例在GDP占到了27.7%,國家制造業連續13年居世界首位。
今年1月-2月,國家工業處于回升向好的態勢。今年我們存量政策、增量政策疊加發力,肯定會進一步釋放市場主體活力,釋放居民消費潛力,釋放產業升級動力,對工業經濟有望回升向好充滿信心。下一步重點抓好以下幾項工作:
一是促進重點行業增長;二是加大投資;三是擴大消費;四是發揮地方積極性。閱讀原文>>>
談改造傳統產業
聚焦高端化、智能化和綠色化 加快推進傳統產業改造升級
在回答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記者關于工業和信息化部在提升和改造傳統產業方面將采取什么舉措時,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金壯龍介紹,工信部正在研究制定加快推進傳統產業改造升級的指導意見,聚焦高端化、智能化和綠色化,使我們國家傳統產業向中高端邁進。
科技部部長王志剛
談ChatGPT
科技部部長用梅西解釋ChatGPT
新京報我們視頻出品
關于近期國內外關注的ChatGPT以及我國人工智能領域的未來前景,科技部部長王志剛表示,ChatGPT的技術是一個大模型,計算力強,計算方法好。同樣一種原理,在于做得好不好。比如發動機,大家能做出發動機,質量是有不同的;踢足球都是盤帶、射門,但是要做到像梅西那么好也不容易。
我國在人工智能方面已經進行了很好的部署,在這個領域的研究進行了很多年,并且有一些成果。我國還提出了人工智能應用的若干場景,通過技術牽引和場景驅動,將促進人工智能為經濟社會發展作出貢獻。閱讀原文>>>
談科技創新
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 提升發展質量
科學技術部部長王志剛介紹,企業不僅是技術創新主體來解決一些技術問題,同時它也是科學研究的主體,新的方法、新的科研范式、新的領域的研究、新的現象的解釋,以及這些怎么轉化成技術,怎么轉化成高科技的產業,發揮科技在整個人類進步中對人們的生產生活、國家安全起關鍵作用,都需要企業來做。不管是國有、民營、大中小微企業,只要從事科技創新活動,以科技來提升企業的發展質量、發展水平和競爭力,科技部都會全力支持。
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
談生物多樣性
這三條中國經驗值得國際社會借鑒
新京報我們視頻出品
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介紹,中國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有三個方面的經驗可供國際社會借鑒:
第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等生態文明理念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
第二,中國的生態治理的制度、舉措,比如,生態保護紅線機制,是全世界獨一無二的。
第三,這十年,我們實施了大規模、大尺度的生態修復,在國家層面,實施了44個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項目,還有一大批礦山生態環境治理項目,這些工作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同。
通過這些,我們真正實現了三贏,生態效益、環境效益、社會效益。閱讀原文>>>
談生態環境保護
高水平的生態環境保護會為經濟發展增添新動能
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介紹,相關數據表明,高水平的生態環境保護,不僅不會阻礙經濟的發展,而且會為經濟的發展增添新的動能,推動高質量發展。
我們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實現高質量發展,高水平的生態環境保護,必須要把生態環境保護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局中去考量,統籌好發展與保護的關系。既要支撐服務保障好經濟的平穩運行和發展向好,又要守好生態環境的底線,以高水平的保護推動經濟的高質量的發展。閱讀原文>>>
資料來源:新華社、央視新聞、新京報
圖片來源:新華社
編輯 王曉琳 校對 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