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持續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我國仍處于城鎮化進程中,每年有上千萬農村人口轉移到城鎮?!敝袊呖茖W研究會經濟政策委員會副主任徐洪才在接受新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進入“十四五”的關鍵時期,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還必須在農村農業領域做文章。

 

“中國經濟發展最有潛力的地方還是在農村,特別是在城鄉接合部。這是一個基本國情?!毙旌椴耪f,目前中國城鎮化率只有63%多一點,若按戶籍人口計算,還不到這個數字。

 

近年來,中國農村城鎮化進展顯著。但仍有近3億農民進城之后,成為所謂的“新市民”,并未落地生根。他們面臨“三座大山”或“三大難題”:一是沒錢買房子,即“購房難”;二是老人看不起病,即“看病難”;三是孩子上不起學,即“上學難”。他認為,現在中國人均GDP超過了1.2萬美元,但是未來突破“中等收入陷阱”還有賴于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或者說釋放消費潛力,關鍵還在于提升3億“新市民”的收入水平。

 

與此同時,中國仍有近6億農民,其中2億人直接干農活。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加快來臨,中國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將面臨嚴峻挑戰。從深挖內需增長潛力的角度看,特別是從提振消費和擴大投資的角度來看,中國都有必要繼續推進城鄉一體化。換言之,就是繼續促進城鄉之間生產要素的雙向自由流動,加快要素的市場化配置改革。按照全國統一大市場的要求,通過引入先進生產要素,盤活農村土地和自然資源,調整二元經濟結構,彌合城鄉之間的發展鴻溝。長期實行城鄉土地分離制度,推高了中心城市房價;而城市人才過剩,農村人才被虹吸到城市,形成單向流動,造成中國農村的“空心化”。

 

要徹底解決中國的“二元經濟”問題,就必須建立生產要素雙向自由流動機制,即引導資本下鄉、知識下鄉、人才下鄉,加快建設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政府工作報告中都明確要擴大內需。顯然,擴大內需離不開鄉村振興,離不開新型城鎮化?!毙旌椴耪f,未來中國經濟發展,必須將收入分配的啞鈴型結構,轉換成為橄欖型結構。目前,中等收入群體只有4億人,太少了。2022年中國人口首次出現負增長。未來若干年內,鄉村振興戰略落地,關鍵在于擴大中等收入群體,促進城鄉要素雙向流動。

 

對此,他也提出一些建議。包括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提升農村土地價值;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主要體現在兩個層面:一個是生產力,另一個是生產關系。完善社會保障制度;通過金融創新,加大對鄉村振興的支持;加快健康養老產業發展;加大縣域經濟的基礎設施建設;發展農村電子商務;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尤其在提到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時,徐洪才強調,必須打破小農經濟組織形式,發展現代農業生產經營體系,發展多層次的技工貿、產供銷一體化的市場主體。這些新型組織形式,從生產關系層面看,不能簡單理解為恢復傳統的供銷合作社和人民公社,這是歷史倒退?!艾F在仍有2億農民干農活,顯然不合適。50后、60后乃至70后,遲早會自然退出市場。不久的將來,中國農業勞動力市場將面臨嚴峻的新老交替、青黃不接的問題?!彼f,14億人的飯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就必須加快先進農業技術應用和大型農機裝備使用,前提就是要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

 

新京報記者 陳琳

編輯 唐崢 校對 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