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是寫進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的重點工作內容。而以“大城市小農業”著稱的北京,第一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不到1%。上萬平方公里的京郊大地,有高山平原、林草湖河,應走出怎樣的鄉村振興之路?
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市農林科學院院長李成貴在全國兩會期間接受新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北京應該發展好都市現代農業,并必須堅持以發揮農業的多功能性為目標。首都的農業不僅具備生產功能和生態功能,還具備很強的社會文化功能,農業資源的利用與農產品主產區和特色產品主產區是不同的,必須符合首都的功能定位,發揮大都市京郊農業的優勢。
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市農林科學院院長李成貴。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 攝
都市農業,應該可耕可游
每年秋天,距北五環110公里遠的懷柔寶山鎮寶山寺村的公路旁,都有齊膝深的百畝彩色稻田隨風浮動。這片北京單幅面積最大、位置最北的稻田畫,每年都吸引不少城區市民趕來拍照。值得一提的是,這里種植的是旱稻,畝產量可達到800斤。
李成貴告訴記者,像北京這種大都市,耕地面積少、人口和市場龐大,決定了其不可能像糧食主產區一樣走以種植業為主的道路。京郊農業應該依托都市的科技、人才、資金、市場優勢,向市民提供特色農產品和可游可賞的生態環境。
他認為,北京的都市農業,除了有糧食生產的功能外,還應該在現代種業、鄉村旅游與休閑農業等新業態上發力,走出一條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之路?!叭藗儜撜J識到,像農家樂、休閑山莊、觀光農業、生態度假這樣的業態,也是京郊都市農業的重要內容?!?/p>
李成貴表示,在京郊一些村鎮,民宿、觀光、采摘等業態已經是當地農村產業的支柱,是許多村民們在家就能掙到錢的“金飯碗”。他認為,鄉村旅游的興起和持續發展,是市民的需要,也是農民的愿望,是城市工業文明與鄉村農耕文明交融的必然結果。
日前,北京市召開農村工作會議,貫徹落實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研究部署北京市“三農”工作。市委書記尹力強調,今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和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開局之年。要認真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以新時代首都發展為統領,堅持大城市帶動大京郊、大京郊服務大城市,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努力走出一條具有首都特點的鄉村振興之路,為建設農業強國作出北京貢獻。
李成貴就此建議,京郊的都市農業應該可耕可游、能采能賞。當都市農業的多功能性被盡可能釋放出來,京郊鄉村振興的潛能才能被最大激發出來,由此,北京農村能更好地實現發展壯大特色產業、讓村民致富增收的目標。
盤活閑置資產,讓農業更豐富
如何通過發展特色產業的優勢,來拓寬當地村民增收渠道?李成貴在近年來走訪調研京郊農業發現,特色產業比較發達的地方,當地村民們的收入水平普遍高于周邊村鎮;但與此同時,在一些有區位便利、有條件發展特色產業的地方,因為當地一些政策而限制了新產業活力。
“比如,在一些有條件發展鄉村旅游業或特色種植業的地方,仍然有很多閑置房屋和土地?!崩畛少F表示,北京要全面發展都市農業,需要將京郊的閑置資產盤活起來。他建議,相關部門應該完善行業認證和運營標準,建立科學評價機制;另外,還應增加政府的基礎設施投入,并對農民在融資、稅收與保險等方面給予便利和優惠,同時引導社會資金進入都市農業。
新京報記者趙利新(左)采訪北京市農林科學院院長李成貴。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 攝
李成貴認為,都市農業作為現代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具有可持續性,尤其是北京郊區,應該堅持綠色發展,保護好生態環境,建設宜居宜業宜游的美麗鄉村;另外,都市農業也要注重公平性。相比于工業來說,農業本身屬于弱勢產業,政府在制定農業相關政策時必須體現公平性。
此外,要解決農村有資源、缺要素的問題,李成貴認為,政府需要賦予鄉村經營主體更大的土地資源權能,在規范科學的政策體系下,經營主體能夠讓自己的資源進入市場,變成經營性資產,從而讓區域內的農業形態更豐富,讓鄉村振興更有活力。
經營主體現代化,需要新農人參與
李成貴告訴記者,北京要發展都市現代農業,還要重視農業經營主體的現代性。他表示,農業經營主體的現代性主要是指其在生產要素的配置方面的現代化,而經營主體缺乏現代性是制約北京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因素之一,這需要在現代化過程中,提升符合中國特色的經營主體現代化水平。
燕山南麓的懷柔區村落里,分布著近千株500年以上的老栗樹。一直以來,當地村民種板栗、炒板栗,可是隨著消費者口味的多元化,初級農產品逐漸門庭冷落。直到2016年,1995年出生的李思鵬修完大學音樂專業,返回懷柔渤海鎮創業,采用現代經營理念和管理方式,終于讓家鄉這個“老口味”在食品競爭白熱化的時代里占有一席之地。
近些年,北京市培育、鼓勵一批新農人進入農業領域。新農人是指具有科學文化素質、掌握現代農業生產技能、具備一定經營管理能力,以農業生產、經營或服務作為主要職業,以農業收入作為主要生活來源,居住在農村或城市的農業從業人員。
記者梳理發現,北京市目前不僅有《加強和改進農民培訓的指導意見和實施方案》《農民職業素質提升培訓實施辦法》等專門政策性文件,有“千名干部科技人員進千村入萬戶”活動;每年還會對10個遠郊區選聘上來的2400余名全科農技員進行專業技能培訓。截至2022年,有超過1000名高素質農民破格接受全日制免費大專學歷教育。
李成貴表示,農業現代化的實現離不開經營主體的現代化,更離不開鄉村的人才振興,“應該提高農民現代市場意識和現代化服務能力。讓京郊大地涌現出更多的新農人,從而推動北京的都市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p>
新京報記者 趙利新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