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兩會時間”開啟,作為新一屆全國政協委員,上海來伊份股份有限公司總裁郁瑞芬提交了多個提案,涉及助力鄉村振興、規范兒童食品、提振民營經濟、完善城市應急供應鏈等方面。
近期郁瑞芬接受新京報記者采訪,談及首次參加全國兩會,她表示,將“用心學,學而思,思而行”,不斷提升自己參政議政水平,履行職責,更好地反映民營經濟、鄉村振興、民生關切的問題,提出從實際出發的建議。

全國政協委員、上海來伊份股份有限公司總裁郁瑞芬。 受訪者供圖
“土特產”可以做成大文章
新京報:聽了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讓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郁瑞芬:我們看到過去五年的不尋常、不平凡,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成績的取得來之不易。從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我領會到:奮斗鑄就輝煌,實干贏得未來。令我記憶深刻的關鍵詞是“擴內需”,著力擴大國內需求。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收入。穩定大宗消費,推動生活服務消費恢復。堅持社會主義現代化與經濟高質量發展毫不動搖,促進消費活力,人民至上,讓人民的生活更美好。
作為新當選的全國政協委員,同時是一名民營企業家,我深刻理解到聚焦“國之大者”、民之關切的真諦,建真言、獻良策、履好職,是自己的職責所在。我一定盡好責、辦實事,服務鄉村振興,做強健康食品,助力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
新京報:你這次提案里有涉及鄉村振興的內容,如何看待目前我國鄉村產業發展?
郁瑞芬:2022年,我國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業營業收入超18.5萬億元,增長4%左右。全國832個脫貧縣每個縣已初步培育2至3個優勢突出、帶動能力強的特色主導產業。這些實踐充分證明,鄉村特色產業尤其“土特產”可以做成大文章。但目前依然存在標準化生產水平不夠高、“土特產”存在品質差異、農業科技創新不夠、產業鏈延伸不足以及人才相對匱乏的問題。
新京報:對于農產品標準化,你有怎樣的建議?
郁瑞芬:將標準化融入并滲透到農業生產的全過程、各環節,還需要以合作方式實現產業發展模式,鼓勵龍頭企業、產業帶頭人,通過“合作社+農戶”“公司+合作社”等方式,構建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機制。政府層面,建議構建農產品質量風險保障機制,實現基礎農作物、初級農產品標準化及可檢可溯,讓消費者放心買。不斷延伸產業鏈條,構建鄉村產業人才供應鏈,完善宣傳、監測、金融等機制。
新京報:來伊份在助力鄉村特色農業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郁瑞芬:只有以市場為導向、以消費者需求為引領、以標準化為核心的鄉村特色產業,才會有持續的生命力。在上海,來伊份通過“上海市場+當地產品”“上海企業+當地資源”創新協作模式,打造 “百縣百品”,讓更多中西部土特產進入主流市場渠道,實現生產端、流通鏈、消費端銜接聯動,助力中西部地區農業產業邁向現代高效農業發展道路。
同時,來伊份作為食品產業鏈企業,在過去二十多年的發展中,通過“鄉村作物、城市落戶”模式,助力鄉村特色農產品與城市大市場、大平臺的對接,幫助超三分之一的農業產業合作伙伴成長為當地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累計銷售超過40億脫貧地區農副產品。
兒童食品應分類分級
新京報:注意到此次你有規范兒童食品的提案,你認為兒童食品行業目前存在什么問題?
郁瑞芬:兒童食品領域仍有待進一步規范和完善。調查顯示,84.8%的家長傾向給孩子購買標有“兒童”字樣的食品,但目前我國并沒有設置專門的“兒童食品”分類,“兒童食品”缺乏專項的法律法規保障?,F有法規、標準多針對“嬰幼兒”群體(0至36個月)。2020年5月發布的《兒童零食通用要求》團體標準不具有強制性,質量指標偏少,也缺乏相應的依據。市場上標稱的“兒童食品”更多的是噱頭,并未科學地從兒童食品安全、健康出發。
新京報:對于兒童食品的發展,你有什么建議?
郁瑞芬:制定“兒童食品”分類、分級等法律法規及要求,填補相應空白。食品產業市場主體應主動踐行,開創兒童食品健康新局面。重點對“兒童食品”的質量問題、違規添加、虛假夸大宣傳等行為加大監管力度。也呼吁研究機構、學校、社會公益機構等積極開展兒童食品安全健康教育。
新京報:來伊份作為食品企業,對此做了怎樣的工作?
郁瑞芬:我們在2017年成立了專門的公益基金會,其中“童食健康”是核心項目之一,期望通過教育,幫助孩子和家長更清楚地知道吃什么更健康。更重要的是,我們希望推動整個行業和社會,從產業高質量發展角度,把兒童食品提升到更高的水準,讓天下媽媽更放心,讓孩子們健康成長。
來伊份公益基金會成立五年來,持續關注兒童食品安全健康教育,通過線上、線下課程,通過與中國兒基會、上海兒基會等機構的合作,開發了兒童喜聞樂見的課件、工具,服務700余所學校,超過65萬人次的少年兒童受益。
文/王子揚
編輯 校對
校對 柳寶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