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發揮好高校、科研院所作用,支持新型研發機構發展。支持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

 

“作為工業制造大國,我國必須打贏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攻堅戰?!?月6日,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校長尤政在接受新京報記者采訪時說。


尤政。受訪者供圖


科技人才的培養是尤政長期關注的議題。此前,他就表示,自立自強的科技是永恒的生產力。對待急需緊缺的特殊人才,要有特殊政策,不要求全責備,不要論資排輩,不要都用一把尺子衡量,讓有真才實學的人才有用武之地。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尤政再次提及人才培養問題。他告訴記者,“高水平大學一方面要在加強基礎科學和高科技領域的研究,產生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核心技術上發揮作用,另一方面要培養高水平創新人才,不斷向制造業注入人才活力?!?/p>


集成電路學院,尤校長深入課堂了解國家集成電路產教融合創新平臺建設情況。受訪者供圖

 

談高校評價體系

評價指標應注重考察學校發展特色

 

新京報:高校是人才培養與各類人才聚集的高地、科技創新的主陣地。作為高校管理者,你認為目前高校評價體系存在哪些問題?

 

尤政:實施高校分類評價改革,要根據高校屬性來優化相關評估指標體系,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其教學、科研與社會服務等功能,并最終服務于現代化國家建設。但目前,高校分類評價體系并不完善。

 

為鼓勵高?!案髡顾L”,在“堅持分類指導”的方針下,教育部曾在2021年印發《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育教學審核評估實施方案(2021—2025年)的通知》,明確本輪審核評估分為兩類四種方案,高??筛鶕闆r自主選擇。由于我國高校的學校特點、學科特點、地理位置等存在諸多差異,學校的發展規律和方向各有不同,導致評估指標體系難以根本扭轉辦學趨同問題。

 

此外,“破五唯”(“五唯”指唯論文、唯帽子、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仍是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的重點和難點。雖然,近年來在國家大力推動下,高校純粹的“五唯”現象已顯著改善,但其影響仍難以在短時期內徹底消除。特別是對“五唯”中最客觀的論文,一些高校仍陷入量化考核慣性,教師也長期處于“數論文”狀態中,難以集中精力進行科學前沿探索與核心技術攻關。

 

實際上,教育評價指標設置也未完全反映國家戰略需求。當前教育評價體系中,一些量化指標的權重過高,導致一些高校不得不通過擴張規模來提高評估結果。這也導致辦學目標、方向趨同,以舉辦特色專業見長的院校不斷向綜合性大學方向發展,追求“大而全”的學科專業門類。將教育評價的關注點放在論文、專業排名上,甚至熱衷追求國際大學/專業排名,與聚焦重大問題、服務國家戰略需求割裂。

 

新京報:針對實施高校分類評價改革,你有什么建議?

 

尤政:一方面,要引導和激勵各類高校在不同領域各展所長??梢葬槍Ω咝嶋H,建立“重創新、比貢獻、講質量”的分類、分層的多元評價機制。例如,可以建立以學校自我評估為基礎,以院校評估、專業認證及評估、國際專業論證和教學基本狀態數據常態監測“五位一體”為主要內容,政府、學校、專門機構和社會多元評價相結合的教育質量評估監測體系。

 

同時,要強調國家需求導向的辦學目標,并落實在評價指標設置中。評價指標應注重考察學校發展特色,推動學術、學科、學人建設與人才培養體系完善,把服務于“四個面向”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研究型大學要加大具有重大原創性成果的指標權重,應用型大學則增加人才培養與教學工作指標的權重。也可引入第三方專業評估,加強高校內部治理體系建設。

 

另一方面,要重視市場導向在高校特色和分類發展的作用,改變評估結果與資源分配的單項傳導。比如,加強各主管部門的協調,根據高校自身的定位屬性提供多元化的資源配置方式。引導省屬高校關注當地經濟社會發展需求,讓社會資源成為地方高校發展的有力支撐,從而推動高校的特色化發展。

 

通過制定連續性政策,為高校自主制定個性化發展方案賦能。改革以量化取向為主導的“雙一流”評價制度,淡化學科評估及其他排名結果與資源配置的緊密相關性。對于欠發達地區的院校群體,避免用同一指標來要求不同地區,可結合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所需,匹配具備相應優勢的部屬高校進行對口幫扶,提升省屬高校能力的同時,也能形成地方高校與區域發展之間的正向循環。

 

談光電子信息發展

區域協作構建中國特色國家實驗室體系

 

新京報:因大學聚集,武漢具有很明顯的人才優勢。近年來,武漢也在全力發展光電子信息領域。怎樣可以更好地發揮科教資源在當地區域科技發展中的作用?

 

尤政: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突飛猛進,讓科技和經濟社會發展加速滲透融合。光電子信息產業是應用廣泛的戰略高技術產業,也是我國有條件率先實現突破的高技術產業。

 

目前,國內在建的多個區域性科技創新中心,普遍具有較豐富的科教資源。像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成渝、武漢等區域的省部屬高校、科研院所眾多,均有各自的優勢學科。

 

以湖北為例,作為中部地區重要的科教大省,其在人才培養、科研合作、成果轉化等方面,與長三角、珠三角有著長期的密切聯系,也是支撐沿海、引領西部的重要支點。所以,應發揮好各科技創新中心的功能和作用,暢通信息共享機制,加快形成區域協作體系。構建中國特色國家實驗室體系。

 

依托武漢光谷布局光電子信息領域的國家實驗室,積累技術源頭優勢,加快推進信息感知處理、通信領域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在技術輸出源頭、技術服務和技術引領等方面形成示范,回應國家戰略和地方需求。

 

新京報:對于建設光電子信息領域國家實驗室,你認為有關主管部門還需要做些什么?

 

尤政:首先,要加強頂層設計,引導地方合理配置研發投入的分布。各地前期已進行了大量自主探索,建議主管部門適時展開階段性總結,全面分析近3年各地在研發投入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問題,并對下一階段的投入給出指導意見。引導地方根據自身優勢學科和科研基礎,集中資源投向有基礎、有潛質的前沿研究且與產業集聚一體的布局。

 

另外,建議盡快出臺區域性科技創新資源整合的制度安排,完善高水平大學服務地方發展機制。結合各地創新要素的分布實際,地方要確定1-2個研發重點領域,按照新型舉國體制的路徑,確定主導力量統籌域內各類科研資源。充分釋放高水平大學促進地方高質量發展的能量,形成地方、高校、科研院所的合力,更好激發區域創新活力。

 

談高校人才培養

適當延長人才培養評價考核周期

 

新京報:高校人才在服務對接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著關鍵作用。當前,高校人才培養與國家需求間的供需匹配嗎?目前高校人才培養模式還存在什么問題?

 

尤政:有數據顯示,2023屆全國高校畢業生預計達1158萬人。盡管總供給量大,但包括集成電路在內的一些戰略性產業,也面臨著不小的人才缺口問題。就業難與用工荒并存,在某種程度上,反映出部分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還不夠精準、培養水平不夠高。這就導致輸送的畢業生難以達到新產業、新業態在人才知識技能結構、素質水平的要求。

 

高校特別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既聯系著產業產品需求側,又連接著科技創新供給側。但就當前的就業形勢來看,它反映出部分高校在人才培養方案的設計上與需求端脫節,若繼續按照過去的培養方式,是難以解決當下的問題。另外,高校師資能力建設提檔升級也做得不夠完善,亟須培養更多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

 

還有,存在人才培養方案設計針對性不強的問題。中國高校既肩負著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又肩負著卓越工程師培養。但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和卓越工程師的培養模式和路徑不盡相同,前者需要科教結合,后者則主要通過產教融合方式。不能一以論之,重點不突出,但部分高校難以擺脫“以教師為中心”的“制磚”模式,使用同一套方法、同一個標準,導致學生既支撐不起原始創新研究,也解決不了復雜工程問題。

 

新京報:今年兩會上,就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這一議題,你帶來了什么建議?


尤政:創新人才培養體系,要根據人才培養特點進行分類施策。為此,我建議,要不斷完善評價導向,摒棄用一套標準培養兩類人才的觀念與做法。在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方面,要厚植專業基礎,并加強交叉、前沿學科的引導,通過不斷完善評價導向形成高?;A研究人才培養的模式。對當下急需解決的復雜工程問題,要加大卓越工程師的培養力度,將學生的創新能力與工程實踐相結合,最終將其培養成為卓越工程師。

 

同時,要做好制度銜接,建立有組織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培養基礎學科拔尖人才是高等教育強國建設的重大戰略任務。需要加強制度建設、建立健全相關部門的聯動機制、以及完善的條件保障機制,應盡快出臺政策,以學生為中心,形成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體系。

 

另外,從高校層面來講,要探索評價體系改革,突出中長期目標導向,適當延長人才培養評價考核周期。高校要結合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卓越工程師培養的目標要求,完善自身融合式人才培養模式。合理設置人才培養的考核評價指標,統籌解決好近期問題導向與長期目標導向的考核指標體系的匹配問題。

 

新京報記者 張建林

編輯 劉茜賢 校對 李立軍